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 樂活閱讀> 2025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月光寺場次 探究生死關懷

樂活閱讀

字級

2025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月光寺場次 探究生死關懷

【人間社 簡美換 花蓮報導】 2025-03-25
114年教育部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圈,2025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第6場次,3月23日於佛光山月光寺舉行。200位愛書人與會,探究人生重大課題,共同學習如何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智慧,自在面對生死議題。

主題論壇與談人有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佛光山文化院數位部主任妙耘法師,由人間佛教讀書會主任戴慶華主持。妙耘法師與慧知法師導讀星雲大師著書《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生死關懷》。

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引言,許多佛教徒學佛修行為了「了生脫死」,星雲大師說,其實了生脫死並不難,至於如何了生脫死?大師提出四點,要「生活滿足、死而無畏、餘力助人、德蔭他人」。面對生命的本體、生死的相狀、生活的運用,把「體、相、用」了解透澈,加以落實,現世就可以「了生脫死」了。

妙耘法師導讀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問題」、「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的看法。慧知法師導讀佛教對「素食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及「宇宙人生」的看法。

主題論壇首先探討「素食問題」,慧昭法師分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素食可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耐力。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吃素的重點在於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最重要。指出素食能長養慈悲心、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比較健康、能維護生態環境等12個好處。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過程,當至親病危時應如何沉著面對?」慧昭法師分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可為他說法、誦讀大師寫的相關祈願文、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他助念、往生後七七日內乃至出殯送葬可為亡者誦大乘經典增添功德以為往生資糧等。最後勉勵大眾「時時觀自在、念念觀世音;千手行六度,千眼視眾生」。

覺培法師分享「民間信仰」與佛教的差別,一般來說,民間信仰都是對神明有所求,求「發財富貴、長壽百歲、家人平安、子嗣」等,但佛教都是布施,都是喜捨給人,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活得久不如活得好,一個人活得好跟修行有關」,覺培法師分享「修行問題」,當受他人指正時,要想成是人家看得起自己;受到極大委屈時還能忍下,表示離成佛更近了,佛陀成佛前也經歷這些過程。修行在於觀念,觀念正確,所有環境、逆境都變成逆增上緣。煩惱即菩提,修行要從觀念上、行為上去改變,從身口意去改變。

妙耘法師分享「喪葬習俗」議題,生前預立遺囑與生前契約很重要,信仰傳承更重要,舉例有位非常發心護持道場的信徒往生,因信仰沒傳承給子女,沒學佛的子女,不讓法師前往為亡者誦經助念。由此印證,最好的生前契約就是信仰傳承。

妙耘法師分享「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身體病了如何治療?大師建議:與病為友;對生命意義有所了悟,生死無掛懷、坦然面對。聽從正派醫護指導。堅強的信念、樂觀的心情、適當的運動、飲食的調和。預防重於治療。最重要的是觀念、心理治療。法師說,「通常查不出病因的疾病都是業障病」面對業障病心態要樂觀,要透過懺悔、行善培福來消除。

慧知法師分享「宇宙人生」議題,「宇」是空間,「宙」是時間,一切空間、時間組合起來稱為「宇宙」,宇宙加人生統名「世間」。生命就像手上的念珠,一期又一期的生命就是一顆顆的珠子,生命就是串起珠子的那條線。生命的圓滿在於能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人間留下貢獻、為親人留下懷念、為自己留下歷史。

「大師一生都在創造人間淨土,佛光淨土就是人間淨土。」慧知法師分享在蓋藏經樓時,大師指導「佛教建築要讓每個人走進來都歡喜」,可見大師一生完全心繫眾生。
12345678910第1 / 87頁
追蹤我們